听音乐的方式

a personal history of consumed products
walkmans and ipods
恋物?可能多多少少有一点,不过总的说来,好像不是喜欢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喜欢拥有这个东西的想象。
话说对随身听的痴迷,是延续着对电脑硬件的痴迷之后的。说是痴迷,也无非是因为无法拥有,所以才一直痴迷,一直买着相关的杂志,一直关心着发展的进程。虽然中间也试图转向动画和游戏机等类似的兴趣,不过最终还是失败了。倒是最后那几年买电脑商情报只是想看江湖夜雨,或者电脑报上的小编手记。这可能是放弃理科转向文科的征兆吧。
好像是那年夏天去了一次大连,找好友借了一个随身听,带了四盘磁带,路上一直听。旅行本身心旷神怡,音乐也不错,当然带随身听去听这个行为本身也是对当时某流行动画片男主角的模仿,甚至很多年以后我都还在找那种其实极难买到的DAT随身听……


碇真嗣用的随身听

实物图,只生产了五千台,后来因为设计缺陷停产
杂志方面,因为上网当时还不是很便利,而且我也不能经常用电脑,高中生嘛,大概高二以后网吧才开始流行。主要是看万家科学跟家电大视野,其实后者跟随身听没什么关系,看名字就知道,大概都是关于比较高级的设备的,音响线材什么的,跟我的生活相去甚远,一台随身听的钱只能买几米的线。

第一台随身听是老头从日本带回来的MD,当然后来丢了。那个时候对随身听还不是很感兴趣,丢了也不是觉得很可惜。后来兴趣来了,才追悔莫及。后来还是厚着脸皮找家里人要钱去当时在武胜路的今日电器买了太sony的随身听,卡带的,有线控,线控有屏幕,但是没有背光。那个时候刚开始玩,也不是很懂,所以被今日电器网站上那些软文骗了个够呛,现在才知道什么叫做枪。

真正对这方面开始有所了解,还是在网上论坛进行的,当时好像有个很大的论坛,就是那个杂志家电的附属论坛,后来好像因为影响力太大,而杂志本身运营有问题,所以独立了出来,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找到。不过所谓论坛的影响力,当时并不比现在小,影响中因为其他论坛还很少,那个论坛里面人特别多,每次刷新都能多出来一页的新帖子的感觉。

第二台随身听是二手的,找一个同学买的松下的cd机,好像叫780什么吧。那个时候超薄的cd机刚刚开始流行,之前的机器虽然可以便携了,但是防震各方面还是过不了关,也没办法放在口袋里。刚好那个家伙想要买游戏机,就便宜卖给我了,成色一般,不过确实能用,而且cd的音质比磁带好了很多。

因为丢了一个MD,所以总是不死心,想要再买一个,但实际上MD这种东西严重脱离国情。要说音质,虽然无限接近于CD,但理论上讲毕竟是压缩过的,所以比起CD而言应该还是等而下之,唯一算是优势的地方大概就是MD比CD小,所以比较方便带,而且国内比较少见,所以可以用来炫耀。可以炫耀的结果就是比较容易丢,我一个朋友买的后来就丢了,步了我的后尘。
MD确实严重脱离国情,因为MD用的是特制的MD碟片,在原产地日本是有已经录好了的MD的,所以有MD的人可以自己去音像店买相应的碟片即可,我们却要自己刻录,或者去卖MD随身听的地方买商家刻好的。刻MD也是一项需要设备的事情,因为需要买能刻录的MD随身听、碟片,以及线材,还要有音源。不讲究的话倒是可以随便从任何有耳机插孔的机器用两边一样的插头插着MD录,但是讲究的话,就要用光纤,所以我还买了一条光纤,插在可以光纤输出的780上,一边放着音乐一边录,真正是录音,一张80分钟的CD就要花80分钟录音。一张MD碟子有三种压缩尺度,SP,LP2,以及LP4。对应的就是一张MD可以录一张、两张或者四张CD。能把两张CD,或是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喜好放在一起,那个时候想起来还是挺美好的事情,有点像过去人做的mix tape,不过这种严重落后于时代的事情很快就被mp3取代了。

同学弄丢的一个md,也有一段历史在里面



我第一个mp3是一个深圳小厂山寨的,只有128m,装不了几首歌。后来这种形状的mp3一直在生产,音质不断提升,容量也不断扩大,最早的时候听起来倒是比好一点的磁带随身听还差。我没用多久就转回去用MD了。第二个MD我就在武汉买的,某个晚上,找家里人借了钱(还逼我打了借条),买了个比较丑的只能用五号电池的MD,不过一直都能用,我还专门去买了个带夜光的线控配着用,直到耳机插孔被我用不合适的大耳机插坏了为止。后来修过,虽然修好了,但我也很少用了。那个线控其实是我在哪儿淘的,又破又脏,现在想起来也觉得自己很神奇。

在高三结束的时候我买了一个ipod,三代的,上面四个按钮会亮起桔黄色的灯光,通体透明,我现在还觉得那一代是最漂亮的,就如对台灯时代的imac情有独钟一样。不过到我手上的时候已经不是全新的了,而且用的不是USB藉口而是火线,所以我还找卖给我的人买了快火线卡插在电脑上。那是在球场街的天桥上进行的生意,卖者比我小一届,会日语,买了四台sony20周年纪念版的cd随身听d-e01。我当时已经意识到mp3比其他任何形式的随身听都好用,而且觉得ipod很漂亮,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买了。已经不记得是怎么在网上找到、又去找卖家买的了。值得一提的是,三代ipod用的还是chicago字体,跟后来ipod用的helvetica不一样。


可惜的是那个时候ipod的电量实在太弱了,大概只能听五个小时,所以到我手上后撑不住我经常的听,很快就疲软到一次三个,甚至一个小时,变成只能插着电听的台式机。不过ipod确实比过去的md好用多了。md后来应对ipod出了net md,但还是很差劲,把一张cd长度的mp3导入md,要先转换成md自有的atrac格式,又要花掉二十分钟,换成ipod,一首歌一秒,一张cd十几秒就搞定了,加上宽带,下歌比自己转换自己刻录还是方便很多。我后来借来朋友的net md试过,才决定还是只用mp3随身听,果然,现在大部分人听的都是mp3,甚至还有网站因此火起来,比如百度的音乐搜索。

ipod残废之后,我还用过一段时间杂牌的mp3,包括一个别人送的小东西,后来屏幕被我坐碎了,也用过一个meizu的,感觉还是不好用,设计的不是很合理,最后自己买了一个shuffle,挺好用的,而且很适合我这种平常坐公交车只听一段时间的听法,听腻了就把里面所有的歌清掉再装新的。直到后来又拿到一个classic,再到现在的iphone,没有用过其他的东西来听音乐了。

总结起来,在细节方面,可能日本做的好一些,但在真正把先进的技术用来方便用户的使用,还是美国强一些,dat最早是设计用来取代磁带的,其实就是小磁带加上数字化,后来的md就是设计用来取代cd,小cd加上数字化,但是ipod把他们都取代了。。。

4 Comments
  1. gabriel

    现在你的那台classic彻底成为历史了吗?开始全面使用IPHONE了?

  2. Hazel

    还记得那台MD
    后来怎么丢的啊?

    • howchou

      放在学习的抽屉里,忘了拿回去。。。

Writ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