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未竟的旅行

中国这个国度,实在是太大太丰富了,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都有很大的分别,有时这种分别又比欧洲的那些靠很近的小国家还大。一直生活在武汉很难有所体会,终于下定了决心去全国各地亲眼看一看中国那为数众多的、浑然天成的美丽脸孔。

因为听说东北人热情好客,觉得会比较安全,所以第一站就定在了东北。喜欢不来旅行社所以只是跟一个朋友搭档直截去了,虽然花钱比较多,但玩的很高兴,只是不那么尽兴,可以的话真的很想再去一次。写这篇游记是因为想和别人分享我的快乐,同时又推广东北的美丽。

哈尔滨:异域风情

一直以为哈尔滨的汉语拼音是haerbin,长大后才发现是harbin,于是给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城市添加了异域的想象色彩。

现实里的哈尔滨看起来也不过是灰头土脸的众多中国大城市中的一个,如果没有过去的线索,连这里深藏的美丽也找不到。

不能想象,一座五十米高的宏伟教堂立在一群拥挤的火柴盒单元房中间是什么感觉;也不能想象,曾经长方石铺就的基达伊斯基大街,是怎么蜕变成跟江汉路、王府井、徐家汇差不多的中央大街的。

如果你能忽略那些让人困倦以至合不上眼的成分,那么发现这座城市的美丽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哈尔滨是曾经被人盛赞为“小巴黎”的。在美丽的程度上,其实是可以跟上海这样的城市相提并论的。但这都只是过去的事情了。美丽也在进化,现时的美丽已经不只局限于精巧的建筑,舶来的奢侈品,满街的俄罗斯美女,还有许多别样的美丽。

哈尔滨也就是这样:过去是美丽的,但是老了,并且累了,连自己的美丽也没有承受的办法,于是让它们都裸露在风雨中去洗礼。一切都是没有仔细修缮的:高大的圣索菲亚变成了古旧的阴深堡垒,里面只是一些模型和照片,让人们看看,好去扼腕一下好时光的不再;文庙的边边角角都透出腐烂的味道,和那些腐烂的玻璃柜很相称,“世界大同”的匾额也在不足的照明下看起来像是一句不经意的冷笑话;极乐寺看起来像是刚建起来不久,金黄的佛像透出塑料的质地,民国的纪元是唯一让人得以联系历史的地方。

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哈尔滨的教堂。

教堂

我从来就没有见过那么多的教堂,在其他的中国城市里。

而这里,教堂是十分常见的,各式各样的。东正教的,天主教的,清真的,还有佛教的,如果教堂这个词可以包括寺庙这些东西的话。现在很多教堂或者关闭了,或者辟为他用。仍然起着教堂作用的,只是非常少数。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人信教了。

而这么多,多到多余的教堂,是什么人修的呢。外国人。从这么多的教堂,也可以看出原来这个城市的外国人是多到一个现在人不能想象的地步了。

我们到达的第一天就开始四处去寻找教堂——这是这个城市的特色。我们在红军胜利广场所在的那条街上找到了许多,但只是在数量上比较惊人,真正有特色的是在我们接着去的圣索非亚那里。

圣索非亚是哈尔滨最大的教堂,也是最漂亮的。大不等于漂亮,它漂亮是因为它的精雕细刻和雄伟气魄。它的高的有名——足足50米高,高于周围剩余的民房,我就是从屋顶来找到它的。我们下了公共汽车,然后仰着头四处寻觅。突然,白鸽像雨云般倾轧下来,我们就找到了云雾散尽的塔顶。阳光很好,看得见云层裂缝处的一抹蔚蓝,这正和塔顶的暗绿、塔身的饱经沧桑的暗红一起,像油画里上帝显灵时的伟大景象一样,镌刻在我心里。

在这么多的教堂的存在里,我的想象中突然浮现出了这样一个城市,街上步行的是摩肩接踵的外国人,主要是俄国人,而穷苦的中国人,衣衫褴褛,和同样穷苦的外国人一起沿街乞讨。这样的一个城市或许就是哈尔滨的原貌,然而这样的城市已经不见了,留下了一个空壳,被大量涌入的中国人重新填充。满街粗糙的单元房,千遍一律。这样的一个绿顶红墙的想象中的哈尔滨就这样在风中渐渐远去。

哈尔滨的建筑特色在于原装的异域风情,而这种风情又在国境以内。如果不注重保护,这种风情也不会再来。

教堂以外

教堂以外的哈尔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式的中等城市,不算那么拥挤的人群,维护不当的路面和立交桥,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没有标新立异的城市地标,如果没有那些留下的异国情调,很难讲有什么别的吸引人的地方。

然而这些异国情调,却是致命的美丽。我在新世界百货背后的巷落里,发现了俄国式的小别墅,在大片的白桦林下,我很怀疑真会不会真的看见快乐的俄国少年,从里面笑着冲出来。

步行经过哈尔滨的很多路口,发现了很多俄文的纪念碑,有的是纪念苏军解放的,有的是纪念抗洪水的胜利的,有的则是纪念建筑物的落成,而这种的年代往往最为遥远。这整个城市过去到底是什么样的?

哈尔滨也有一条江,江心岛上有一个漂亮的公园,面积也很大。那天如果不是悄然下起的太阳雨扰乱了我的心绪,我可能会好好的跟岛上的松鼠和梅花鹿玩上一场。可惜除了那些可爱的动物,其他的东西都留下了太多刻意的匠气。太阳岛公园里那些石头模拟的木质走廊也好,731遗址里面的那些蜡像也好,有时候觉得人们动脑筋是好事,动错了方向就倒人胃口。

731遗址不大好找,幸好热情指路的人不少。宽敞的郊线公车飞驰在绿色的平原上,开了好久才到达目的地。里面人烟稀少,除了本部和几个烟囱以外都是废墟,长满青草。看看地图,发现有些遗址上面已经修了居民楼,让人哭笑不得。感觉开发的不好,没有什么警醒的效用,可能有看头的东西在淡季收了起来。

文庙保护的倒是不错,人也少,过去的建筑看起来没有怎么损坏,但也保留了历史的痕迹。相比较而言极乐寺就热闹多了,到处是善男信女和外国观光客,寺院也修葺一新,但仔细看来也不过是到处都有的一个佛教寺庙罢了。

最后搭上去长春的大巴,看着窗外经过的那些面熟的街道,狭窄而残破,用的还是过去的老路,市政没搞什么新建设,古典建筑都以最原始的面貌直接暴露在视野里,于是觉得哈尔滨这个城市还有发展的空间,还有待发展。

长春:新生之美

长春的历史是比较短,日本建伪满洲国的时候定都“新京”是它近代史的开端。这个城市给人的感觉有点像武汉:都是工业城市,而且都有汽车巨头,长春的是一汽武汉是二汽的东风;都有一所不错的大学,长春是吉林大学武汉是武汉大学,虽然感觉武汉的大学比长春还是要多些;长春因为是日本的殖民中心,所以日式建筑相当多,武汉过去因为是租界地,所以各国的古典建筑都不少,看起来都挺有沧桑感。

可能因为历史短,又是准备来当首都的,所以长春的街道看起来都很井然,主要街道都规划的宽宽敞敞,看起来挺舒服。这是坐大巴进长春的第一感觉。

因为长春有熟人,所以对长春人怎么样没有印象。我们先是去看了八大处。八个伪满洲国的主要行政建筑,现在有的是吉林省的办公楼,有的是幼儿园,有的是大学有的是医院,甚至我们下榻的解放军招待所原来也是协和会(一个笼络民众的有政府背景的团体)的宾馆。这些建筑物有的看起来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和周围的中国建筑完全融合了。有的则修的气宇轩昂,融合了东西建筑美学的精华,有新古典主义的过渡特征,有立柱又有阳台,东方的屋顶屋檐,却又是完全用石头做的。

长春的商业步行街叫重庆路,看来一个城市最没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步行街了。一样的人山人海,一样的喧闹嘈杂,气闷缺氧,充塞着各式各样的商店,卖的是在哪个城市都买的到的商品。

长春的城市规划比哈尔滨看起来舒服点,城市规模好像也大些,但是好像也有点刻板的感觉。广场是长春的中心,所以广场很多;哈尔滨的市中心是火车站。这个城市没有什么俄国人留下的影子,留下的都是日本的。

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这个伪满洲国,旨在将之当作侵略中国的跳板。他们也是很爱面子的,所以也想把国都弄得气派些,怎奈时间仓促,新皇宫刚打了地基俄国人就杀来了,只好走为上计。现在的地质宫就是在那时的地基上修建的,虽然很气派但总让人觉得滑稽。不过修这地质宫倒是无奈之举,毕竟不能在城市正中央留个大洞供后人凭吊。

新皇宫没有修起来,那去看看旧皇宫吧。因为原本不是当皇宫的,所以显得很狭小,真不知道住惯了紫禁城的溥仪怎么受得了这里的小房子。后来增补建设的部分倒还算宽敞,但是已经没有什么特色了。

皇宫正门进去是一串小院子,一个接着一个,都很小,其中的一个院子里有一棵长不大的树,就跟满洲国的命运一样。房间布置的很奢华,很时髦,也很讲品味,毕竟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皇帝住的地方。但是从一些细节上可以看出,这皇上当得不轻松,不仅每天都要“折磨”自己的皇后,还要经常“接见”日本国来的各色使者。实际上溥仪是被日本人操纵,他甚至连这个皇宫里的小小天地都无法操控。他的两位妻子被日本人挑拨离间,其中一位无法忍受折磨最后疯了,另一位长期得不到夫妻生活上的满足最后怀了司机的孩子,而日本人就帮忙堕了胎,反正这也是计划内的事情,一点都不碍事。这样的皇帝当着窝囊,还不能反悔,最后一直到被俄国人抓起来了要送去劳改才念起祖国的好来,非要回国。国家后来对他也还不错,详细的内容可以去看电影《末代皇帝》。不过出现在电影里面那个尘土飞扬的地方和现实中的长春很有一段距离,就算和照片上看到的“新京”也不是那个邋遢样,那不过是电影布景罢了。

现实上的长春当然整洁多了,比哈尔滨还整洁,虽说哈尔滨的异域风情倒是比长春浓些。长春的异域风情带有一种悲情感,毕竟是殖民地中心,又是跟中国有深仇大恨的日本人修的,如果你只是一心想着房子好看城市漂亮没准就有人觉得你不爱国。所以旅客再喜欢长春也只能心里喜欢,这不得不说成是长春的历史负担。但是好看就是好看,或许深仇大恨也有解开的一天,或许长春的地理优势会再次被人们所瞩目,历史的负担也可能变成某种有用的东西。

最后我们跳上了去沈阳的大巴,时间有限,只能带着遗憾走了。

沈阳:帝国遗容

说来也巧,东北的大城市数来数去就那几个,然而历史上当过首都的就有长春和沈阳,哈尔滨原来也是金国的上都,但是不是首都就很难说了。沈阳是货真价实的首都,连皇宫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东北对近代史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相比较湖北好像也就一次辛亥革命,然后没了。

不过这个皇宫也很小,可能皇宫的大小是跟国家的大学成正比的。沈阳的皇宫虽小,但我们去的时候正巧在模拟过去的什么庆典仪式。大热天的穿上厚重的袍子学古代人磕头谢恩实在是看得我过意不去,就趁其他地方没人把这个故宫其他地方都逛了一遍。

沈阳故宫一来小,二来没什么设计,房子设计都本着实用主义,缺少装饰,看起来怪寒酸的,难怪要迁都北京。故宫东面是一个大广场,就是用来主持各种仪式用的,刚才看见的那个仪式就是在那儿举行的,现在人都在那儿了。北面是后宫,住人的地方,西面是办公的地方,中间是皇帝住的地方,南面是大门。房子里面有一些工作人员维持清洁,我经常错看以为连房子里面都有演。有的地方房子可以进去参观,有的地方用腐朽的栏杆拦住了,房子里面都很灰暗。有的里面有一口大锅,那是厨房,有的里面是些矮炕,那是卧室,还有的略微有些布置,有窗帘有床,有梳妆柜,那大概是某人的闺房。房子里都是石头的材质,支撑的部分是木头,很怕火灾。看着这个又小又破的故宫,觉得跟北京那个完全不能比,然而就是一个住在这样的小皇宫里的小国家的君主攻陷了有一个华丽宏伟的大皇宫的大明帝国,就算后者的国土辽阔的多也还是没有回天之力。只是现在这里已经是汉人的天下了。满族是统治了中国几百年,但这几百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点点的被汉族同化,让人对汉族的融合其他民族的能力不胜感叹。

离开了过于热闹的故宫,离故宫不远的张氏帅府就在不远处。在日本建立伪满洲国之前,张学良就住在这里。跟故宫比当然没有那么气派,但别有一番风味。建筑的风格也是中西结合的,但也有纯然西式风格的建筑,看起来就像租界里的那些法式房屋。房子之间也没有墙,都是翠绿的青草。在这些房子旁边是张学良父亲张作霖的老式名居,看起来跟北京的四合院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大上不少。

沈阳有两个大型陵墓,一个昭陵一个福陵。福陵没去。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陵墓。外层是公园,自然风光甚好,有林有湖,内层是陵墓之所在,前面一直都是各种清式房屋,直到最后看见一个长着一棵树的大土包,那就是他们尸骨埋葬的地方。在到达那个坟墓之前,要穿越一个阴凉的长洞,就像连接人世和阴间的通道一样,别有意味。

沈阳的九一八纪念馆也很有看头,里面的收藏品又多又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的,有些相关的东西在哈尔滨的七三一和长春的伪皇宫也看不到。除了日本侵略者的遗留物以外还有东北抗联的一些实物,可以让人了解在日本的统治下东北人是怎么反抗的。同时也有很多遭难的中国人的尸骨,因为日本的凶残他们被杀害了,其中一对单独罗列的夫妻尸骨比较引人注目,更显其惨无人道。照片固然也很多,但实物比照片更有说服力。实物多是九一八最大的优点,虽然那个地方有点偏,不大好找,沈阳太大了。沈阳也是东北最大的城市,市政建设的很好,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使领馆,是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而建设的。

太清宫也顺路去了,是东北地区的道教中心,当然没有兴盛的佛教那么热闹,人也不多。看着那些冷冷清清的陶瓷神偶,觉得跟佛教寺院里那种香火鼎盛的感觉比就太寂寞了。

沈阳的南部新区有很多崭新的高楼大厦,听说跟原来的沈阳市长的错误规划脱不了干系。盲目投资建设,结果超过需求太多,造成很多房子闲置浪费,看起来就像美国中西部那些沙漠里的“鬼镇”。每见着几个人,车也只有过路的,房子修的争奇斗艳,然而死气沉沉的。

一个帝国就这样在这里兴盛,继而统治了全国。

大连:海的浪漫

早前来过大连,对这里印象很好,所以这次东北之行的终点就在这里。

大连变成大城市也不是很久以前的事,这个城市的兴盛是因为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作为港口而建设的,所以没有很多历史事件的遗址,逛来逛去就一个旅顺日俄监狱还很有发黄的纸卷味儿。很多旅游景点都是后来新建的,所以与其跟着到人多的地方不如在海边散步。让带着海潮味儿的海风一边吹一边慢慢了望海的那边,实在是非常惬意的事情。

旅顺日俄监狱要坐郊线公车,坐到旅顺市区再换乘的士。这个监狱是俄式建筑和日式建筑的混血,因为最早是俄国人修建的,后来日俄战争后日本接管了这里,根据需求又进行了扩大。大连这个名字也最早是俄国人起的,后来日本人来了把它汉字化了。

大连是伪满洲国时期最大的城市,人口50多万,比新京长春还多。建筑风格也是俄国和日本的混血,风格可以说是介于哈尔滨和长春之间。但俄式建筑比较少,主要集中在现在的市中心,那里的一些人民政府的房子就是俄式;日本人留在这里的时间更长,但没有长春那样的大型建筑,大多是些别墅居民楼,跟武汉的日租界里的房子很像。说是日式,然而当时的日本正处于脱亚入欧的狂热之中,建筑风格上也全面向西欧看齐,自己的东西丢的差不多了。

城市规划大概是俄罗斯人做的,所以城市中心也是火车站。新火车站比原来那个好多了。广场是街道汇集的地方,街道就以广场为中心向外放射,然后和其他广场放射出来的街道交叉,产生了很多尖削的街角。巴黎、莫斯科都是这样的规划。

大连人的口音和东北其他地方都不一样,带有很多山东味儿。听说大连的很多人都是过去从海那边的山东过来的,叫“海南丢儿”。当然东北各地的方言都小有差别,个人感觉越往北东北的土味儿越重,所以哈尔滨的口音大致接近东北方言,而沈阳因为离北京近所以北京话儿重。当然跟南方方言不能比了,这些口音在南方大概都算标准普通话了。

大连的地势不平,但房子又都很高,所以颇有点香港的气势。而且大连的发展方向一直正确,所以搞得很漂亮,说是东北最漂亮的城市都不为过。同时也是东北外国人最多的地方,既有俄罗斯人,也有韩国人和日本人,还有一些西欧来的游客。我们随便逛了一下商场,发现很多这里的高档商品是东北地区最多的。

绿树如茵,风景如画。大连的绿色非常多,环境保护的比东北其他地方都好。哈尔滨的空气坏起来可以像酱油瓶,沈阳也好不到哪儿去,可能是大型工业太多的缘故。

大连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它的有轨电车。它没有赶那个时髦,把有轨的换成无轨的,虽然造成了一下不便,但也带来很多游客。我就很喜欢这种电车,开起来叮当直响,虽然又慢载客又少,但光看着它这么在地表滑行就很舒服了。坐在里面一直到海边又坐回来,大连真是被海包围了,走到哪儿都能看到海。

既然来了,新建的就新建的吧,人工的就人工的吧,还是去动物园看了一下。大连的动物园是开放式的,乘客坐在车子里面看外面的动物。有两个动物园,一个好像正规些,大概是市立的,里面的动物种类很多,有食肉的有食草的,还有轻轨。另外一个就好像是民营的,只有狮子和狗熊,但是有表演看。

还有一个海洋公园,里面有很多海洋生物,但总的说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略过。

大连的广场很多,最大的是星海广场。上回来过,这次又跑来一看,发现正在举办啤酒节。进场的时候人还少,就喝了不少外国啤酒才回来,夜色降临,人终于多了起来。离星海广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城堡,很漂亮很想过去看,但是时间不早了准备第二天再来。第二天却不巧地下起了雨。后来听说那是贝壳展览馆,虽然对贝壳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为了看看那个漂亮的淡红色城堡也值得去啊。

大连可以去看的地方不多,这跟其他大城市不大一样,没有什么主攻方向。在哈尔滨的时候尽可以看俄罗斯房子看个够,长春的时候只要看看日本人的遗留建筑就可以了,沈阳就是前清的建筑比较多。毕竟城市最明显的特产就是建筑了嘛。然而大连的特色前面几个城市都差不多有了,看来看去总有点原来看过的错觉。

话虽这么说,但走在大连的街头感觉“就是不一样”。感觉上有一种非常和谐的气氛,就这么走来走去也不错。在大连的时候主要是步行,感觉比坐车要来的直观。大连的道路虽然上坡下坡,时陡时峭,然而走起来还是挺舒服的,大概是临近海边气候比较好,空气清新,又总有和风相伴的原因吧。

大连是离不开海的,它的浪漫是海洋的恩赐。

时间紧迫,所以没有玩尽兴,对这些城市的特色没有吃透。我又缺乏经验,犯了不少错误,比如光顾着看景点去了,没能够静下心来体味每个城市的个中奥妙,实为遗憾。如果给我充裕的时间,我宁愿每天就在城市里步行不休,直到逛遍城市的所有街道和寻常巷落。嗯,下次一定这么做。

5 Comments
  1. howchou

    当然有~碟子都有呢~

  2. utako

    文字太多,懒得看了0_0
    有米照片啊~~~

  3. vian

    一口气写了这么多,累不累啊:)
    记忆里好像是第一次看你写的游记。感觉风格和你其他的书评或者小说不同。那些往往很少看出你内心的情感,而这里,让人觉得是由你的感情带着一起走的。
    呵呵,还是喜欢看这样的你,不用皱着眉头去揣摩。
    对了,喜欢索非亚圆顶教堂,最主要的原因仅仅是,在那么多市井灰色的楼房里,你很突然的看到了不一样的美丽。不知道你去旅顺的时候去了码头没有。又好像是监狱不远处的山坡,那里可以看到几乎整个城市以及海。感觉很棒:)

  4. pandapassport

    我也很喜欢大连!
    你写得很多。 我没有你的能力。 :(

  5. 小雪2119

    呵呵,主人是哪个地方的人啊?
    东北走了个遍,还有这么详细的感慨
    呵呵,我是哈尔滨人
    很高兴你还算是比较喜欢哈尔滨这个地方
    我相信我的家乡以后会更加美丽的
    我现在在长春,也欢迎你再次到东北来玩

Writ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